米乐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在北京市首次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中,我校《教育原理》、《古希腊罗马史史料与史学》和《植物生物学》三门研究生课程入选北京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课程授课教师和团队被评为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为发挥示范课程和优秀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和平台建设,全面推进学校研究生课程思政高质量建设,现向全校师生推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课程名称:植物生物学
课程负责人:马力耕
马力耕,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农业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现任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主管研究生教育、科学研究、学科等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北京市特聘教授,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指导教师。承担或共同承担研究生课程《植物生物学》、《现代生命科学进展》、《科研写作、伦理与学术规范》,本科生课程《生物学概论》等。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三)、河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二)、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
教学团队:马力耕、何奕騉、李乐攻、崔素霞、宋素胜、包方、刘良玉、侯聪聪
“植物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研究生培养历史悠久(从1979年开始招收研究生,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研究生招生单位,研究生教育历史超过40年)、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团队教师研究生教学经验比较丰富。该教学团队2019年、2021年两次获首都师范大学师德先进集体,团队成员所在的党支部(生命科学学院宏观第一党支部)2017年荣获“北京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0年获“首都师范大学优秀党支部”称号。 团队成员作为副主编的教材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一等奖(2021年) 、团队教师主持或参与的《地方性师范院校生命科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构》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奖二等奖(2019年)、团队成员获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二等奖(2019年)、第一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2021年)、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二等奖(2016年)等奖项。团队成员指导的学生分别在2019年和2020年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12名学生获得北京市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面向植物科学相关领域硕士研究生开设,介绍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胁迫应答和免疫反应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植物主要发育过程调控的分子机制;2)植物对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反应的分子机制等内容。在学生已经了解普通植物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植物生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并结合文献的阅读,加深对植物生物学的相关进展、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认识,以使对相关专业研究生开始从事课题研究工作有所启示。
二、课程思政建设总体设计
本课程(植物生物学)一直是植物学科研究生的核心课程,多年来已经形成了由学科领军和骨干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授课的传统。教学团队推进新入职教师“一帮一”导师制度,开展“师德师风”和“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训,充分交流研究生教育教学的经验,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同时把科研和教学有机结合,坚持教学也是学术,强化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坚持科研也是教学,把科研活动打造成青年教师和研究生成长的丰沃土壤,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总体设计目标:避免造成课程和思政两层皮、思政流于形式或简单说教。在教授前沿专业知识的同时把思政元素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具体设计:本课程面向植物学领域一年级硕士研究生开设,教学目的是加强学生对植物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理解以及最新研究进展的掌握,为后续开展科学研究打基础,最终培养植物生物学领域的专业工作者和青年科学家。为此,课程思政的重点在三个方面:
1.科学家精神。做为科学工作者,科学家精神是取得重要科学突破、有效服务国家的根本。通过讲解植物生物学重大科学发现以及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把其中蕴藏的“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为核心的科学家精神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
2.科学研究的密切合作和有序竞争。严格意义上这个内容也是科学家精神的一部分,但对于刚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有必要做专门引导。通过植物生物学领域重大科学发现事例说明科学研究一方面存在激烈竞争、同时也需要密切合作。密切合作可以作出重要的科学发现,有序竞争同样也能推动科学快速发展。
3.学术自信。“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核心,学术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形式。该课程加入大量中国或华人科学家在国际植物生物学领域取得的重大科学发现,使学生一方面自信我国科学家能够对世界科学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同时也坚信自己也能够在科学上有重要发现。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情况
该课程是理工科研究生的专业进展课程,具有研究性和前沿性强的特点,培养的是从事植物生物学青年科学家、教师和相关产业的技术骨干。我们做了如下探索:
(一)从科学研究发现和科学家故事中发掘思政元素
1.介绍学科发展史和最新进展,很自然融入科学家精神。如课程导论部分介绍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吴征镒先生领衔主编、历经45年艰辛编撰才最终完成的《中国植物志》。全书80卷126册,5000多万字,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型、种类最丰富的一部巨著,为中国植物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站稳脚根做出了突出贡献,是科学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再比如植物代谢章节介绍我国植物生理学奠基人之一汤佩松先生。汤先生于上世纪30年代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提出了被国际学术界认可并写入教科书的植物呼吸多条途径的新学术观点。他还为新中国培养了大批植物生理学家,他本人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他的学生阎隆飞、匡廷云后来也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不畏挫折、顽强拼搏、甘为人梯的科学家精神的完美体现。
2.在讲授基础研究成果在生产上的应用时很自然加入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如讲授植物雌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介绍袁隆平先生发现“水稻的雄性不育系”,培育杂交水稻实现“第二次绿色革命”;再进一步介绍我国科学家成功克隆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麦第一个雄性不育基因,为制备小麦杂交育种技术奠定基础。一代代科学家勇于承担“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时代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感。讲授植物适应环境时加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3.在讲授中国或华人科学家对学科领域科学研究重大贡献时,很自然加入学术自信元素。
(二)充分发挥教学团队成员在课程思政中的作用和团队优势
讲好上述科学研究发现和科学家故事靠鹦鹉学舌很难达到好的思政效果,而如果讲述者是当事人、参与者,有真情实感效果将有质的飞跃。我们团队的多位成员有丰富的研究工作经历,是上述故事的当事人或参与者。他/她们对相关发现有贡献并了解这些重大发现背后的故事。该课程充分利用这些有力条件,由这些老师组成教学团队共同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