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为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各院系通力配合和研究生导师精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创新性成果。为此,研究生院推出【为学故事】系列报道,介绍2020年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优秀研究生及其科研工作,以期在广大研究生之中,倡导严谨笃学、求实求新之精神,培育勤勉致知、善学进取之学风。
韩晓芳(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高峰教授
科研感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坚持不懈,量的积累在一定条件下定能带来质的飞跃。
2012年,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中国方案。特别是在当下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大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意义更是彰显得淋漓尽致。
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的支持下,我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进行研究,希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功能进行深刻阐释。具体而言,我首先用当前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导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产生的历史价值;然后从解释学的视角,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原有的意识形态理论在话语体系、话语方式上的差异;再次,由理论的可能性进一步论证实践操作的可能性,即探讨如何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宣传教育问题。我的研究成果已经整理成论文在期刊上发表。
“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命题非常宏大复杂,如何找到切入课题的角度是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我联系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情况,决定采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的“深描”原理,从全球新冠疫情这一微观视角理解和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用“小事实说明大问题”。其次,要想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向全世界宣讲,就需要了解世界各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阐释。为了搜集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我通过查阅国际期刊文献、观看国际电视台节目等方式,收集整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述的第一手资料,确保我站在一个广泛和扎实的基础上进行立论和阐释。
通过这次科研活动,我深刻地感受到: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并且要有长期的积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质量互变规律告诉我们,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回归到我们人文社科研究的现实中,就是每天要坚持读经典原著或权威文献,然后做笔记,归纳分类贴标签,最后要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做总结、思考和创新。
《庄子》有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选择学术就是选择一场永无止境的远航,选择一种清苦耕耘的人生。我会沿着这条充满荆棘的科研之路,继续探索科学真理,真正践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