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平台(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为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各院系通力配合和研究生导师精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创新性成果。为此,研究生院推出【为学故事】系列报道,介绍2021年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优秀研究生及其科研工作,以期在广大研究生之中,倡导严谨笃学、求实求新之精神,培育勤勉致知、善学进取之学风。
宋刚(文学院 文艺学 博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王德胜教授
科研感言:牢牢抓住问题,制心一处,终有所得。
随着媒介化社会的到来,特别是以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微时代”的到来,文艺活动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以及批评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是批评家”的时代获得了坚实的实践基础。面对数字化、媒介化给文艺生产、文艺传播和文艺消费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作为文艺批评应该如何回应现实的挑战,如何打破传统文艺批评的知识壁垒,探索更具有解释力与有效性的文艺批评方式是“微时代”文艺批评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的支持下,结合自己参加导师重大项目研究工作的具体方向,我对“微时代”自发式文艺批评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是最有时代特征,最具当下性与鲜活性的文艺批评方式。根据自发式批评的生产方式以及批评精神指向,我将其特征概括为随意性、偶感性、碎片化、非概念化、非知识化、非工具化等特性,并根据其不同时期的实践场域与媒介手段,划分为口头批评、报刊批评和网络批评三种形式。对自发式批评来说,实现批评实践的最关键环节,莫过于打破知识阶层即职业批评的垄断地位,获取相对独立的批评实践空间。而“微时代”的到来,无疑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为自发式批评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与独立的批评空间。自发式批评虽然有零散化、私人化等特征,但是由于网络公共空间的建立,使自发式批评由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涌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自发批评的地位。而如何处理自发式批评与学院职业批评之间的关系成为构建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生态的重要问题。“微时代”的到来,使自发批评由潜在状态积聚而成为当下文艺批评生态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与职业批评能够分庭抗礼的一部分。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改变了职业批评一家独大的文艺批评格局。自发式批评从来不把自己仅仅限定在艺术与美学的框架内,而是随时保持艺术与生活的同一性,批评的在场性与对话性。自发式批评直接伴随着人们日常生活感性现实的建构,随时随地发挥着其重要的调节功能。这一点对于现代学科化、知识化乃至工具化的职业文艺批评来说,具有很大的启发性。而不同类型的文艺批评之间的对话与竞争,是建构当下中国文艺批评生态的重要路径。
这个研究成果被整理成论文《论“微时代”自发批评与文艺批评生态 》发表在《中国文艺评论》上。2022年第1期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发表了一组由董学文、黄也平、欧阳友全等著名学者的笔谈文章《新时代文艺发展与文艺评论(笔谈)》,还引用了上述关于自发批评的部分观点。
经过此次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我也更真切的感受到,任何真正的学术研究都是某种思想的探险,在这个过程中,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够包打天下的。从论文选题到论证过程,都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导师开阔的学术视野和敏锐的学术眼光让我在思考与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重要的学术训练。而同学的鼓励也是能够最终完成论文的关键环节。总之,有质量的学术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正因为不容易,才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制心一处,尽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好。